陈雪校长接受欧洲商报采访,誓保粤语繁体字教育
格林威治中文學校創辦於1981 年 ,今天踏入第36 個年頭。早前社交媒體有謠言稱學校將於兩年內停辦,呼籲家長不要為子女報讀廣東話正校,讓校長陳雪MBE 很是氣忿。周末中文學校前景似乎暗淡,但她說就算只有兩個學生,她和一眾老師都會堅持辦學。 欧洲商报采访1 欧洲商报采访2 1980 年代不少香港新界人移民英國,「香港人習慣講廣東話寫繁體字,對粵、繁教育有需求」。1981 年陳雪創辦格林威治中文學校,為非牟利周末中文學校,逢周末租用倫敦東南格林威治區一小學的教室上課。1991 年她再開設普通話分校。學校的營運只靠家長捐助以及董事會和她向各界募捐。 辦學最大困難是財政壓力 陳雪說格林威治中文學校目前面對最大的困難是租金壓力,「事實上倫敦各民族的志願團體都面對區議會削減資源的問題」。2007 年起周末學校使用校舍要交租;「今年4 月起我們要交市場價格的租金,意味租金年年浮動、年年加」。家長的捐助僅僅夠他們租用校舍和放置書本雜物的倉庫。 「生源」減少 英主流校設漢語課 在中國國務院「漢辦」的支持下,千禧年後漢語開始登陸海外多國。英國的中學GCSE 有中文科選修,2016 年9 月起英政府和漢辦合作,於倫敦部分小學為6 歲以上學童提供漢語選修課程普通話、簡體字。 既然學校有教,那學生也不用再去周末中文學校,也不乏家長認為學習「普簡」是大勢所趨,子女不需學廣東話,學生人數大減。但陳雪說主流學校的課程屬「外語」課程,而周末學校的則屬「母語」課程內容、所灌輸的理念、孩子的得著均不同。 「辦校之初我們只有5 個學生,收生最高峰是1980 年代末,有700 多人,當時只有廣東話學校。如今粵、普班的學生加起來共300 多人以後者居多」。她表示大約15 年前倫敦東南區、東區共約28 間「粵繁」周末學校今只剩5、6 間。「不過我們仍幸運,目前不同年級都能獨立開班,不會因為生源不足而要不同年級學生擠一班上課。」 同行惡性競爭 時移世易,隨內地移民增加、市場對懂說普通話和讀寫簡體字的人才需求愈見殷切;近15 年來英國「普簡」學校如雨後春筍,「誇張點講,每3個月就可見到一間新學校,還未計及家中私人教學的。」 「同行如敵國」,早前「面書」facebook 流傳格林威治中文學校將在兩年內關閉廣東話正校,學校急登報澄清,直斥有關謠言損害校譽,造成惡性競爭。她憶述2013 年,該校附近有普通話學校新開張,「竟然到我校派招生單張」,她覺得如此「搶」學生的做法匪夷所思。 不單只是一間周末學校 陳雪於8 年曾萌生退休念頭,但受一眾熱心教師感動,以及心繫基層家庭孩童學習中文的機會,讓她堅持至今。她認為華人子弟需要中華文化的熏陶,孔子學院的學費不菲,有錢的家長也可以請私人教師,「但並非每個家長都能負擔,讓基層家庭孩子有機會學中文,周末學校有需要存在」。學校還提供了一個讓家長交流溝通的平台,她說家長們臥虎藏龍,不乏醫生、律師等專業人士,且樂意互相幫助。 此外華人在英國屬少數族裔, 陳雪覺得任何一個社區都應該有個關心華人的場所或團體,「如此我們才有發言權,以一個組織的名義寫信給議員更有代表性。例如關注當區華人的安全問題,我們代表的是數百學生和教師」。她曾擔任英國種族平等委員會的委員,對此有深切體會和認知,「若華人義工式團體,如周末學校全部消失,對英國華人社會並無好處」。 非牟利 義務教師獲英女皇表彰 陳雪表示,現時坊間中文學校多屬商業經營,收取費用,但格林威治中文學校屬非牟利社區學校,「我們的營運開支來自家長的捐助,公款公用,每一分每一毫都用在學校上。我們的教師都是義工,只得車馬費和午膳錢」。 目前教師團隊共39 人,她是其中之一。「有的老師教了10 年、15 年,因為喜歡這份工作,非金錢可衡量。我校2003 年獲英女皇頒發『英女皇金禧獎』(Winner of Queens Golden Jubilee Award),稱讚我們的義務教師為『無名英雄』Unsung […]
陈雪校长接受欧洲商报采访,誓保粤语繁体字教育 Read More »